核黄素(维生素B₂)的发酵生产主要通过微生物发酵工艺实现,常用的生产菌种包括**枯草芽孢杆菌(Bacillus subtilis)、阿舒假囊酵母(Eremothecium ashbyii)或基因工程改造菌株。以下是其详细工艺步骤:
1. 菌种选育与保藏
菌种来源:选择高产核黄素的菌株(如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工程菌株)。
菌种改良:通过诱变(紫外、化学诱变)或基因工程技术(如过表达核黄素合成相关基因**rib**操纵子)提高产量。
保藏条件:菌种通常以冻干粉或甘油管形式保存于-80℃。
2. 培养基配制
种子培养基(用于菌种活化):
碳源:葡萄糖(10-20 g/L)、玉米浆(5-10 g/L)。
氮源:酵母提取物(5-10 g/L)、硫酸铵(2-5 g/L)。
无机盐:KH₂PO₄(1-2 g/L)、MgSO₄·7H₂O(0.5-1 g/L)、FeSO₄(0.01 g/L)。
pH:6.8-7.2,灭菌条件121℃、20分钟。
发酵培养基(用于大规模生产):
碳源:葡萄糖(初始30-50 g/L,后续补料)、玉米浆(20-30 g/L)。
氮源:豆粕水解液、酵母粉(10-20 g/L)。
前体物质:甘氨酸(1-2 g/L,促进核黄素合成)。
微量元素:Mn²⁺、Zn²⁺(微量)。
pH:6.5-7.0,灭菌条件同上。
3. 发酵工艺步骤
(1)种子培养
一级种子罐:接种量1%-2%(v/v),温度37℃,转速200-300 rpm,通气量1:0.5-1 vvm,培养12-16小时。
二级种子罐:放大培养至对数生长期(OD₆₀₀≈5-10),用于接种发酵罐。
(2)主发酵
接种量:5%-10%(v/v)。
温度控制:37℃(枯草芽孢杆菌)或28-30℃(酵母菌)。
pH控制:通过自动流加NH₃·H₂O或H₂SO₄维持6.5-7.0。
溶氧(DO)控制:通过调节搅拌转速(300-600 rpm)和通气量(1:1-2 vvm)维持DO≥30%。
补料策略:
碳源补料:流加葡萄糖(维持残糖浓度5-10 g/L)。
前体补加:甘氨酸或嘌呤前体(如次黄嘌呤)。
诱导时机:对数生长期后期(约12-18小时)诱导核黄素合成基因(如使用IPTG诱导重组菌)。
(3)发酵终点
发酵周期:48-72小时,当残糖≤1 g/L、菌体进入衰亡期时终止。
核黄素产量:可达10-20 g/L(高产菌株)。
4. 下游处理
(1)发酵液预处理
离心或过滤:去除菌体及杂质(若核黄素分泌至胞外)。
酸/碱处理:调节pH至4.0-4.5(促进核黄素沉淀)。
(2)提取与纯化
结晶:发酵液浓缩后冷却结晶(核黄素在酸性条件下溶解度低)。
吸附与洗脱:使用活性炭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,再用乙醇-氨水洗脱。
重结晶:乙醇-水体系纯化,获得高纯度核黄素晶体。
(3)干燥与包装**
干燥:喷雾干燥或真空干燥(温度≤60℃)。
成品:黄色至橙黄色结晶粉末,纯度≥98%。
5. 质量控制
含量测定:HPLC法检测核黄素含量。
微生物指标:无菌检查、内毒素检测(若用于医药)。
理化指标:水分≤1%、炽灼残渣≤0.1%。
6. 关键工艺要点
1. 溶氧控制:核黄素合成需充足氧气,DO不足会导致副产物积累。
2. 前体补充:甘氨酸和嘌呤前体能显著提高产量。
3. 基因工程优化:过表达rib操纵子(ribG、ribB等)和敲除竞争途径基因(如黄素激酶)。
4. 防污染措施:严格灭菌,防止噬菌体或杂菌污染。
应用领域
医药:维生素B₂片剂、注射液。
食品工业:营养强化剂(如奶粉、谷物)。
饲料:动物饲料添加剂。